close
Ratatouille

  看完《料理鼠王》(港譯「五星級老鼠」,恩!還是台灣譯的好)之後,不禁令我想起兩部片:《香水》和《美國鼠譚》,兩部分別關於天份與夢想電影。

  不過,《料理鼠王》畢竟是皮克斯和迪士尼拍出來闔家觀賞的影片,電影中的老鼠主角,他的烹調天份當然不會像葛乙奴的嗅覺天份一樣,成為邪惡的詛咒與可怕的暗殺。可是,若仔細想想,烹飪所做的事,不就是將人之外各式各樣可食的生物與植物,「殺死」之後以另一種方式「重生」,並期待重生後展現令人難以抗拒的美味,這些美味甚至構成偉大的文化與文明。這樣看來,《料理鼠王》所擁有的天份與所抱持的夢想,怎麼看都和香水沒有太大的差別,唯一且根本的差別,完全在於他們擁有的天份,究竟欲求的對象是人亦或非人;亦即,是一個人與非人之間的差別。一旦欲求的對象涉及人之生命的摧毀,那必定是邪惡;反之,則不見得被視為邪惡。

  畢竟,這部片的賣點不是「烹飪究竟是否邪惡?」這問題。而是要反覆印證五星級大廚的名言:「誰都可以烹飪!」電影的重點便放在這個「誰」,以一隻老鼠呈現,它徹底超越「人」的界線,甚至賦予老鼠許多比「人」還要「人」的性格與屬性。所以,這隻老鼠不但會烹飪,還會注重衛生、幫助「家人」(還是家鼠?)、擁有情緒、有義氣…。可是,真正令人感到邪惡、令人無法接受的,會不會正是電影所要說服觀眾之處:「誰都可以烹飪!」,就算牠是老鼠!老鼠也可以烹飪!?擁有烹飪天份的老鼠,也可以像《美國鼠譚》那隻到紐約追尋美國夢並尋找自我的獨特老鼠一樣,在花都巴黎闖蕩江湖,追求與創造烹飪的夢想。

  還記得在電影中,由於人們不相信老鼠會烹飪,所以老鼠必須隱身在男主角的廚師帽之下,「操控」男主角如何烹飪;與其說「操控」,還不如說彼此互相利用(還是說互助呢?)。因為老鼠無法以老鼠的形象和面貌擔任廚師工作,所以必須隱身、偽裝在人的形象下才能一展所長;因為男主角對烹飪一竅不通,又必須以廚師身份生活下去,所以需要依賴老鼠的烹飪專長,這一人一鼠便因此發展出合作關係,還甚至發展出友誼。

  電影極盡能事地把老鼠變成廚師的種種恐怖形象,以漫畫般的戲虐方式帶過,並在電影的後半段,上演大批老鼠在廚房合力烹飪的情節,電影甚至不忘讓這些老鼠「消毒」之後,才開始進行各種烹飪的工作和程序;儘管眾鼠烹飪的情景最終被環保局人員發現,環保局人員也很配合地並未看出這些老鼠正在烹飪,從而勒令餐廳停業。但電影最終鋪陳了那位權威且挑剔的美食家,讓原本否定「誰都可以烹飪!」這句話的美食家,不只確認這個說法,還在最後開了一間專屬老鼠的餐廳,讓老鼠既能烹飪,也能在巴黎「安居樂業」。

  想來真是美好的結局阿!電影證明了「誰都可以烹飪!」這句話,讓「誰」徹底超越人的範疇,讓不可能實現的天份與夢想實現。可是,電影不斷在說卻也沒說的地方在於:老鼠天份與夢想的實現,靠的是牠必須比人還像人,比人煮出來的美食還像美食,過著跟人相似的生活。於是,「誰都可以烹飪!」這樣的說法令人感到邪惡、令人無法接受之處,就在這個「誰」跨越了人類範疇之後,必須脫去老鼠的「惡習」,在作為與想法上比人還像人;那麼,人與非人的界線並未因此消失,這條界線的跨越,依賴的是非人的擬人化,甚至是這個擬人化比人對自身的想像還像人;這條界線的跨越,是人將自身的想像投射在非人身上並設法將之吸納在「人」的範疇上,界線因此沒有跨越,只是擴大了它所指認的範圍,人還是人,非人還是非人。

  最終,這個故事的啟示很簡單:只要有心,「『誰』都可以成為『人』」,但這個公式卻是個不可能,而不可能只會出現在電影裡頭;可是,真實世界難道不也越來越像電影了呢?重點是,真實世界只會「像」電影,卻不「是」電影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chden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